采风遐想
2012-4-20 10:38:52
访问量:2873204
采风遐想
2011年新年伊始,中国人口计生宣教中心一声召唤,全国20个省市的计生广播电视从业者齐聚花城广州,继2009年9月江西采风之后,开始了新世纪第二次采风之旅。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、副主任伦秀伟、广东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效东等领导出席活动启动仪式。
山东宣教中心首次组团参加。为了取得采风活动开门红,我们一行三人拿出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劲头,开始了“闯广东”之行。能带的拍摄设备全部带上,在火车上我们的行李绝对是一道外行人看不懂的风景。
短暂的相聚后,19个省市就要各奔西东,为保证活动公平公正,组委会抽签决定大家的下一站去向。山东中心由副主任周戈抽中了国父孙中山的故乡—中山市。相应的选题是开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之先河的“积分入户制度”,采访的主人公是有“全国积分入户第一人之称的谢红芬”。在当地计生局的大力配合下,我们历时六天、拍摄素材六个小时,完成了中山市的采访。其中,不乏前期设想中的失落,更有策划之外的惊喜。为了丰富完善积分入户制度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影响和作用,我们又返回广州,采访了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。
此次采风,除了节目采访之外,广东人的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当地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,“吃在广州”这句老话名符其实。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是语言严重不通,当地的“白话”,让采风的同仁如听天书,从而也失去了更多的交流机会。好在广东中心做了精心的细致安排,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没受什么难为。几天的时间,收获是毋庸置疑的。这也是每一个参与者一致的观点,为了采风活动源远流长,结合此次采风活动,抒发一下遐想。
一、打造活动品牌,提升计生形象。
表面上看,广播电视采风活动是一种练兵和交流。实际上,采风活动是一种真刀实枪的、更高规格的业务培训。据与会领导介绍,2009年10月,国家中心在江西省举办的采风活动,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当时22个省市参加,收到了19部优秀作品。在此基础上,此次广东采风,尽管年末岁尾,大家都较忙,但还是有19个省市抵达羊城,接受又一轮的技能培训。
两次采风活动,全国的热情高、参与面广,也说明了国家中心组织类似活动深受地方欢迎,也是地方急需的业务大餐。为了今后能更上一层楼,采风活动应该打造品牌效应,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更大的文章。一方面提高业务人员的采编能力,另一方面提升计生工作的整体形象。为此,采风活动的内容既要立足于人口计划生育,又要高于人口计划生育;采风的主体参与者,既要有明确的政治导向,又要确保一线采编人员及时到位;采风的评比,既要有高层领导和专家的指导性意见,也要有地方相关人员的参与,以便采风的硕果惠及的面更大,起到的作用更多。
二、冠名采风活动,争取资金保障。
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,离不开资金保障。目前,一是承办方负担一些,二是参与者适当交纳一些。这也无可厚非,但总是有些地方或许因为资金的因素不能参加采风,从而也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业务培训机会。我们的采风活动,毕竟是有着各自的媒体平台作支撑的,因此,能不能利用一下这些平台呢?
计生系统或者相关的行业,多多少少有一些盈利的企业,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宣传。每次活动是否可以找一两家企业参与,甚至采风活动的名称就以他们的企业冠名,这样无疑可以争取一些资金,为采风活动营造更加宽松的空间。每一个参加采风的单位,在各自的节目中要加进一些参与企业的内容,或者哪个省市好操作就让其重点侧重,当然对这些省市也要有一个奖励的措施。如果能操作成功,相信采风活动的参与者会越来越多,采风活动也能更大地发挥其原本就有的神圣职能。
三、再吹“集结号”,趁热打铁收获多。
此次采风,按照部署,并没有要求大家返程前必须回广州。我们由于要采访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,加上要从广州返回济南,便在最后又回到了广州。当时只碰到了福建、湖南和安徽的同行,其他的或早或晚离开,或者个别省市直接从采风地就返回了,没有碰面。
中国有句老话,趁热打铁。当时采风刚结束,大家感慨很多,如果再能见面交流,相信会有很多的即时收获。尤其此次参加采风的同志,下一次还不一定参加。因此,个人觉得如果能在采风的最后,国家再次吹响“集结号”,各路豪杰临返回前重新聚集,趁热打铁交流彼此的得失。一方面可以提高深化业务技能,另一方面能加深彼此的感情交流,为今后的横向联合奠定基础。同时也能便于主办方的总结、送行等工作开展。
在此次采风活动动员大会上,国家中心主任张汉湘指出,《人口》栏目已经纳入央视常规管理,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领导也高度重视电视栏目,明确要求“守住阵地,提高质量”。这既为各省市提供了标杆,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。当前,每年一次的采风活动,无疑是践行“守住阵地,提高质量”的一个很好的举措。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遇,用百倍的信心和不屈的精神,在广播电视这一重要的国策宣传平台上,迎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