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《金融时报》1月23日、24日文章,原题:中国的“粉丝经济” 在眼下大多中国选秀节目早已偃旗息鼓的当口,不少选秀明星已渐渐被主流媒体的头条遗忘,但对他们的“粉丝”而言,未来的战争却刚刚打响。
粉丝现象之所以能和经济拉上关系,是因为当粉丝是要消费的。送偶像礼物,买偶像的正版作品,看偶像的演唱会等,无一不和消费有关。她们声称“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”,这样主动的消费精神,绝对是经纪公司和明星们求之不得的境界。许多闻所未闻的新兴职业也就这么诞生了。有的旅行社开辟了新线路,旅行线路根据演唱会场次安排而定,只在演唱会空当适当安排购物插曲。
粉丝阵营里还存在另外一类人,这就是“职业粉丝”。他可能对台上的那个人一无所知,但这并不妨碍他充满专业精神地尖叫、欢呼,甚至哭泣。雇用职业粉丝的东家大多是经纪公司或唱片公司,而雇一位职业粉丝的价格,一般在100元左右,同时根据“现场表现”还有不同程度的报酬差别:“喉咙嘶哑50元,泪流满面100元,如果选手晋级,再加奖金”。随着职业粉丝行业的蓬勃发展,在这门职业内部也逐渐分出了等级:初级的职业粉丝只负责举海报、喊名字,基本上只能算体力活;中级的会去热门网站发帖子、为明星制作个人网页和博客;最高级的与明星还有经纪公司都有紧密的联系,一道参与各种活动的举办,向那些加入粉丝团的粉丝收集会费。
乐队在台上高歌,台下的粉丝高举荧光牌大声欢呼,乐手的名字闪闪发光,格外闪亮。每个人都很高兴。毕竟,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。